环境与健康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广场舞蹈在民众健康领域的探析

一、舞蹈的起源说

“艺术之母”——舞蹈,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以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留存,它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产生身体的律动进行表演。关于舞蹈的起源这一课题的学术研究,一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普遍被专家和学者所认可的有劳动说、模仿说、律动说、宗教说、性爱说等。劳动说认为舞蹈起源于劳动,表现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有关的舞蹈是原始舞蹈的重要内容,如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犁,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文明;模仿说认为舞蹈的起源与原始人对动物和自然的模仿有关,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模仿与再现,在模仿的过程中,肢体发生的运动变化被看做是舞蹈的初始形态;律动说,表现在“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宗教说体现在祭祀舞蹈的产生上,由于原始人对自然界的现象不理解,又无法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概念;性爱说认为舞蹈是人类生命体冲动的体现,以女娲氏为代表乐舞《充乐》是激发性爱的舞蹈。

随着舞蹈的产生,舞蹈的各种功能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如黄帝的乐舞《云门大卷》是用来歌颂黄帝的功绩;少昊的乐舞《九渊》用于祭祀;颛顼的乐舞《六茎》用于“调阴阳,享上帝”;神农氏的乐舞《扶犁》用于农业劳动生活和庆祝丰收;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阴康氏的乐舞用于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其中,健身功能是舞蹈起源的重要因子之一,并在早期舞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在当时无任何药物可用的情况下,面对疾病是无能为力的,而舞蹈因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从而担任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于是人们开始发掘舞蹈和疾病有着怎样的关系,舞蹈便成为了抵御疾病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古代舞蹈健身功能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实际上是和大自然所有的运转、天的运行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在我国古代舞蹈的这些功能中,舞蹈的健身功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舞蹈产生的初始,就被先民们用作强身健体及鼓舞士气的主要健身手段。在此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的舞蹈种类都与舞蹈的健身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原始时期有阴康氏“教民制舞”,是中华最早的健身祛病的舞蹈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部族的人每逢阴雨天,关节就瑟瑟地纠结在一起,得了大骨头病,大关节病,通过“大舞”摔打筋骨、拍打身体,让人们气血通达、通筋通络。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编创的《五禽戏》,是对虎、鹿、熊、猿、鸟的形象和动作进行捕捉、模仿、提炼加工成舞蹈,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汉代马王堆创作的“导引术”是一套用来保健和防止疾病的养生舞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时期,人们就有意识的将舞蹈和健身、养生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舞蹈本身具有健身的功能。

三、广场舞蹈的健身功能及其现状

在当代中国,健身、养生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广场舞蹈其主要功能正是健身性,它的存在不仅满足了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查找广场舞,释义为:“群众自发组织的用来健身、娱乐的集体舞,动作简单,参与者广泛(以中老年人为主)。因舞蹈场地多在广场而得名”。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广场舞蹈的动作简单、节奏感强,它的健体、健心、健脑、健美、降脂、调节等作用对中老年人来说是极好的健身方式。健体,经常参与广场舞活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提高了身体的活动能力、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健心,舞蹈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随着优美的音乐将内心情感赋予在舞姿中,转移了疲惫和压力,从而获得心灵的陶冶、情绪的愉悦;健脑,通过舞蹈动作和调度的反复记忆不断刺激大脑神经,以减缓人脑记忆力减退的现象,从而达到健脑的效果;健美,通过舞蹈审美的角度来锻炼出体态美、动作美,提高肢体协调能力;降脂,跳广场舞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广场舞爱好者或辅导员编排的‘瘦身广场舞’就是运动达到减肥的目的;调节,概括来讲就是调节人的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调节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