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同心减废 化机
“眼阔、肚窄,浪费鬼!”独特的宽阔额、腰果眼、黄蜂腰造型,正如广东话谚语“眼阔肚窄(意为贪多却吃不下)”所描述的,这个名为“大嘥鬼”的宣传代表,是2013年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为开展“惜食香港”活动而推出的形象。“我们希望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让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能够深入每个香港市民的心里。”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说。
2013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提倡“惜物、减废”。政策实施8年以来,香港市民已逐渐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享受绿色生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将采取更多元化的减废低碳、转废为能、转废为材的方式,实现低碳生活和经济转型。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接受采访。沈婧婕 摄
“绿在区区”转废为“宝”
9个“回收环保站”、22个“回收便利点”、100多个“回收流动点”及“社区智能回收车”……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在全港18区编织回收网络,推出“绿在区区”社区环保站计划,帮助香港市民实践减废回收,让绿色生活扎根于香港的每个社区。
“不论是减碳、减排还是减废,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黄锦星强调。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为鼓励市民养成减废回收的习惯,还制作了“绿绿赏”积分卡,市民提交回收物,便可赚取相应的电子积分,以兑换礼品。“重塑后的社区回收网络可接收多种回收物,包括废纸、金属、塑料、玻璃瓶、‘四电一脑'、小型电器、充电池、节能灯及光管等。”
加强源头减废和干净回收,革新后的回收流程,有利于推动回收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在废物管理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黄锦星提及,“我们的目标是,未来香港能够摆脱过度依赖堆填区的做法。”近几年,香港多间极具规模的环保基建相继投入使用,支持废物分类工作及促进废物资源化。
位于香港新界屯门环保园的废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及回收设施WEEE·PARK,每年可处理3万吨受管制废电器电子产品,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二次物料,至今已处理超过5万吨受管制废电器电子产品。大型厨余循环利用设施O·PARK1位于香港北大屿山小蚝湾,是香港首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每日可将200公吨的厨余垃圾转化为电,转废为能。
善用创科 转废为“新”
气候变化是香港需要面对的环境挑战,善用创新科技,能够加快、加深环保行动。2020年底,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设立2亿港元的低碳绿色科研基金,向有助于香港减碳和加强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提供更充裕、有针对性的资助,每个项目金额250万至3000万港元不等。
黄锦星希望,鼓励业界进行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各废物类别的重新使用和循环再造,以及回收和处理非惰性建筑废物等研究项目,促进协同创新,让资源循环走向科技化。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从环境科学角度出发,统筹环保署、渠务署及香港大学跨学科团队,助力抗疫。”黄锦星介绍,“我们通过创新科技,检测生活污水中的新冠病毒,找出社区中的隐性感染者,防止病毒在社区传播。”
污水检测是香港本地创新研发项目,在逾半年的探索过程中,经过不断优化和验证,已在110余幢污水样本检测呈阳性的大厦进行强制检测,找出逾50宗确诊个案,展现科技的力量。
优化蓝图 转废为“赢”
为改善空气质量制定的《香港清新空气蓝图》;为支持资源循环推出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为加强生态保育订立的《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针对环保的方方面面,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因时制宜,逐一落实,更新迭代,为香港环保提供更长远及进取的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需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配合。”在黄锦星看来,绘制蓝图不仅为改善环境,更是为香港市民创造一个宜居、健康的生活条件。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计划陆续推出废物管理长远策略蓝图、香港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等,并为停售传统燃油私家车筹划目标及更新《香港清新空气蓝图》。
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的目标对香港有提振的作用,我们将配合国家环保大方向,根据香港情况制定政策,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黄锦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