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城沿线,环境极其残酷,百姓既被胡人劫
在明朝的大多数时间里,长城就是事实上的边境,长城外就是觊觎着内地财富、女子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铁骑随时会杀进关内劫掠,所以明朝的国防重点一直在北方,即长城沿线的九边。明朝依托边墙,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烽燧墩台体系,用来瞭望和通报敌情,提供早期预警。有明一代,长城沿线的边关守军和当地百姓,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抢掠和袭扰,一直在进行战斗。除了大规模的战役外,小的战斗从来就没有平息过,这使边地的情况异常残酷,其程度足以让现代人心惊。
明代文人贺钦,以他的亲身经历,通过一些轶事,记录了成化和弘治年间的长城烽火,写成了笔记《医闾漫谈》,使后人得以了解当时边地军民的战斗和生活状态。在贺钦笔下,明军士卒和边民勇敢智慧,可是将领们却腐败无能;他们作战消极,训练懈怠,不思进取,但求维持,而且治军不严,赏罚不明,严重影响士气,以至边境防御空虚,胡人出入无忌,百姓更是深受其害。
据《医闾漫谈》记载,成化年间的一个九月,明军在清河的羊山之战中击败蒙古人,并且奋勇追击。游牧骑兵作战灵活,来去如风,你追他就退,等你返回时他就尾随袭扰。这次也一样,明军收兵回撤时,蒙古骑兵又追来了。
在经过一条深沟时,有几个士兵说,这里可以设伏,只要悄悄下马,让同伴们牵着马继续回撤,等蒙古骑兵追到沟里时,突然乱箭齐射,撤退的同伴再杀回来,一定可以全歼敌人。但这只是士兵们的想法,如果没有将令,就无法组织协调,这种伏击也就打不成。
同样在羊山之战中,另一支明军在回撤时也遭到二十余骑蒙古人的追击,他们一直追到城墙下,明军退入长城后,他们才离开。当时也有士兵说,如果明军从西门退入城中,然后再从东门出来,绕道到蒙古人后面,两面夹击,敌人插翅难逃。然而这也是士兵的议论,将领并没有这样的计划,他们只想尽快退入城中据守。
针对这两件事,贺钦认为,将领在作战中,应该广泛征求和听取部下们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制定作战方案。
成化丁亥年间,都御史李执中率兵出征。 长城外的胡人听说明军来了,纷纷逃跑,房屋全部空置。当地有一个汉人非常健壮勇猛,他孤身一人带着兵刃,夜里潜伏在空屋子里。蒙古人见明朝大军过去后,夜里偷偷回来了,结果一进门就被他斩杀。就这样,他一夜连杀数人,第二天带着好几个胡虏的首级回来请功。这件事说明,当时边境的斗争非常残酷,双方百姓都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且这种战争是军民一体的整体战,百姓杀敌,同样可以立功。
在辽东的管家庄,有一户人家的男人外出办事,结果女真人闯入他家,把他妻子和家里的财产全部劫走了。这个男人回来后,因家中被劫,变得一无所有,就想去给人打工谋生,可是却没人雇佣他。这个人走投无路之下,就铤而走险,闯入女真人地盘去实施报复。一天,他恰好遇见被劫走的妻子出来打水,于是两人约好夜里放火烧毁女真人的屋子,然后一起逃走。到了夜里,他妻子点起了火,那些女真人在大火中赤身裸体跑出来,那个男人正候在门外,用弓箭把这些人全部射死,然后带着妻子和被劫财物逃了回去。这件事再次反映了当时边地百姓生活环境的残酷和艰辛,他们的生命财产根本得不到保障,随时都处于致命威胁中。
在辽阳东山,胡人冲进一户人家抢劫,那家的男人都不在家,屋里只有三四个女人。胡人并不知道屋里没有男人,所以他们先在墙外朝里射箭,打算把里面的人都射死再进去。屋里两个妇女绷紧一根绳子,另一个妇女把箭扣在绳子上从窗口射出去,连射几箭后,箭矢用完了,她们就大喊:“拿箭来!”屋顶上的一个妇女就把一捆秸秆扔了下来。院外的胡人听到里面的动静,还以为她们有许多箭,一时难以攻进去,就退走了。长期处在危险的战争环境里,妇女们也被锻炼得英勇善战了。
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营城墩台遭到数十名胡人的进攻,负责守卫墩台的百户长姓刘,他率守军抵御,射死了两个胡人和一匹马。胡人威胁说:“我们三日内必来报复!”刘百户考虑到守墩台的兵力薄弱,预先把人马撤到了相邻墩台。三天后,果然有三百多胡人杀来,因为墩台上没人,他们就毁坏房屋水瓮泄愤,然后撤去。贺钦认为,此时要是在墩台周围设伏,定能全歼这股胡人,可惜刘百户官职低微,他虽料到胡人大队会来,却无力调动人马设伏,只能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