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环境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儿童教育不能太早
文/可馨育儿
我们知道,孩子所生活的早期环境,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很多儿童因为不能在良性的环境0??中成长,给其人生带来了阴影,人过半百仍然挥之不去,甚至到离世前都不2能忘记。
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的差别、重大变故的影响等,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维的墙》中提到:限制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的墙,人也就是心智模式,它的优劣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的高度。
我们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虽然他的事迹存在争议,有人说他既是一个发明家,又是一个奸诈的商人,他能有很多发明,源于他精明强干的发明团队。
历史是胜利者的故事,我们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他被塑造成“发明大王”。
有一次,班里在算一个数学题,所有同学都给出一致的答案,只有爱迪生在“纠结”,为何会产生这个答案,他在寻求事物的本质。老师也无语了。
他有一个优点:
强大的好奇心,喜欢钻研,直到弄明白为止。
幼年时,对小鸡的孵化产生兴趣,还闹出笑话,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孵小鸡,他看作是一个实验。
长大成人,他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拥有上千种发明,包括白炽灯、留声机、电报机等,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他非常惜时,认为浪费时间是可怕的,最好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
老妈对他的引导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认为爱迪生智商有问题,老妈不离不弃,为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早期环境。
在中国,也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孔子的学生孟子小时候,生活在一片坟地边上,经常有办丧事的队伍经过,嘈杂吵闹引起孩子们的好奇,他们争相模仿,孟子也在其中。
孟母看在眼里,认为对孩子没有好处,决定搬离住所。她本以为儿子可以健康成长了,可是有一家邻居是屠夫,经常听到动物的嘶吼声,孩子出于好奇会前去观摩,这种场面显然对孩子不利。
她决定一定要找一个适合儿子的环境,最终决定迁到学堂附近,经常能够听到儿童的读书声。
如果没有孟母的果断决定,早期不良环境的影响,他可能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可见,早期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无意识的。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独生子女与非独子女,因为从小所接触的事物不同,他们也有一定区别。
人们常说独生子女更自私、不愿分享、不易交心、朋友多、爱干净、自控能力强、性格坚定而麻木等;而非独子女大多相反。
因此,家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决定其性格的影响因素。
大S在家中排行第二,父亲重男轻女且家暴,母亲无法容忍选择离婚。
作为姐姐,她很早就承担起帮助母亲的责任,十多岁外出挣钱。
妹妹刚生下孩子,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她跟妹妹有个约定,帮小S带娃一年。
两姐妹性格差别很大,大S要照顾家庭,养成强势的性格,身为姐姐,有保护妹妹的责任。
儿童教育不能太早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则”,遇到事情会用“规则”做出相应的回应。
年幼的小孩,他们的心智模式没有完全成型,不具有稳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似的经历不断积累,慢慢形成相对稳固的行为方式。
其行为方式,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应,会加入经验、主观因素,再给出无意识的应对方式。
当儿童应对一件事情时,做出错误的思维判断,同样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方式。
幼年的错误认知无法在早期环境中得到正确引导、纠正,往往在成年后很改变。
上大学时报了普通话学习班,我的同桌是一位本科院校的老师,我们的诉求是一样的,纠正方言。
老师在上面像教小学生一样,细化的拼音、声调、前舌音和翘舌音等,学生在一遍一遍跟读。
直到最后面试,口音仍然无法纠正,用普通话跟老乡沟通,还会被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