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人居环境共同治 美丽乡村齐心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改善人居环境,共建美丽家园”……近年来,在浙江省长兴大小乡村,到处都能见到这样的标语。积极参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落实垃圾分类的长兴人,始终在各自领域尽施所长,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创新层出不穷。

初夏的清晨,和平镇霅溪村村民徐海山把自家装满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一箱三桶”一并拎到了家门口。7点刚过,垃圾分类指导员丁连有就开着垃圾清运车准时出现在了村民家门口,“这些垃圾分类没问题,那我们就运走了。”

这种上门收垃圾,现场开箱检查的垃圾清运模式,于2016年初就已在霅溪村开展。“这个模式好,一是省事,再也不用出门倒垃圾了;二是准确,每天收垃圾时指导员会帮忙指导分类。”村民孙财清对这种垃圾收集模式赞不绝口。

三年多来,村民们已经将垃圾分类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走进金建星的家,打开厨房内的垃圾桶,里面是沥干水后的蛋壳和菜叶,“把水分去掉,方便收放,也不容易有异味,回收时更方便。”金建星还细抠每天的菜单,每顿饭都争取吃完,厨余垃圾就减少了许多。“这个厨余垃圾桶的容量是5公斤,我们平时最多能扔2公斤垃圾,根本装不满。”她说,村里的娃娃现在都知道吃完的冰棍,要把木棒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外面的塑料包装扔进其他垃圾桶。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彭强强,别看他年龄小,他现在不光对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熟记于心,还知道一些垃圾分类中的“冷”知识。“妈妈,这大棒骨可别往厨余垃圾里扔了,它降解不了,应该扔进其它垃圾里。”由于“学识渊博”,彭强强成了家里垃圾分类的小小监督员。

别看现在村民对垃圾分类这点事门儿清,最初,垃圾分类工作在霅溪村开展得并不理想。“原先我们只是在村民居住集中点位配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实际查看垃圾桶时,发现还是‘一锅粥'。”霅溪村党总支部书记郎镜良说道,“既然大家不会分,那我们就选派几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挨家挨户帮着大伙儿分,边收垃圾边做指导。”

此外,霅溪村每月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会,并通过组织召开党员会议、妇女骨干会议等进行专题宣传教育。结合每月开展的主题党日等活动,积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哨支部、“村民说事”点、妇女姐妹驿站等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推行垃圾收集处置方式,霅溪村树立自己改革观点,提出与诚信文明进行挂钩。不定期抽查村民家垃圾分类情况,并纳入“村民诚信指数”。人人争当“垃圾分类诚信户”已成为霅溪村民追求的新风尚。从而让村民们思想上有认识,行为上有共识。不仅培养了村民细分垃圾的生活习惯,也有了“诚信+垃圾分类”的“霅溪经验”。

霅溪村每月都会召开垃圾分类保洁员例会,最近一次的奖励比惩罚多。可见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变强,保洁们拿到奖励,也标志着自己工作,越来越受到村民的认可。

霅溪村陈家自然村片长沈杰说,“村民掌握垃圾分类的熟练度、展现出的积极性,达到了非常“高阶”的水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我们村干部就要更好地做好头尾工作。”

推行垃圾分类,一干就是三年。霅溪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走家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四分法”管理告知书》,与村民签订“垃圾分类诚信指数承诺书”。现场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同时,对全村党员、村民代表、保洁员、清运员、承包组长,进行每月一次的垃圾分类培训,普及“四分法”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方法。以网格化服务和监督,跟进农户家庭,引领其他村民,了解怎么分、怎么处置、送到何处,同时赠设收集设施。

回收来的全部垃圾,被拉到镇上一处固定的暂存点,最后由镇环卫中心将垃圾分类运输到指定的各个无害化消纳点,实现垃圾分类运输、分类消纳。“以前我们村有十余个露天垃圾池,其中一个就在我家门口,味道特别大。”村民沈淑珍看来,垃圾分类工作实行以后,整个村的人居环境好了不少,现在露天垃圾池没了,她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芬芳四溢。

据统计,霅溪村九成以上的村民都已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垃圾正确投放率也在95%左右,下一步,霅溪村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加大奖惩力度、评选垃圾分类先进家庭等形式,将垃圾分类行动进行到底,打造“美丽家园”,为扮靓美丽浙江做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