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不是做加法!双语环境下的国际教育藏
中西文化交融渐深,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对于国际学校而言,“质量”已经成为竞争的内驱力与核心要素,其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甚至影响到一所学校是否能够走得久远。
当前,立足本土教育精髓基础上,引入西方优质教育资源、理念和课程成为很多国际学校所倡导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便自然而然成为直接体现教学特色与质量的重中之重。
怎样建立双语环境下的课程融合创新模式?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背靠新东方富足的资源体系,以中国国家课程知识点为主线,融合国外优质课程精髓,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点与学生兴趣融合,使学生完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快乐学习”,做真正的融合课程。
撰文/于莹
审校/庄建成
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
做真正的融合课程!
随着全球一体化加深,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纵深发展,教育回归本质的呼声不断高涨,国际化学校中国情境下的课程融合势在必行。
针对课程融合,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提出做“真正的融合课程”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引领下,于今年9月入校的首批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学子将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以中国国家课程知识点为主线,融合国外优质课程精髓,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点与学生兴趣融合,使学生完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快乐学习”。
以数学教学为例,国内数学教育在知识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国际领先位置,以国内数学课程大纲为基,结合西方的互动参与式教学方式,就形成了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独特的课程设计。譬如,学生学习数字统计的知识点时,学校会用孩子们喜欢的篮球、足球等积分方式做数据分析;学习百分数知识点时,会让孩子们一起测量身高,进行计算。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育不仅让孩子快乐求知,还需让他们真正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之中。
为此,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以独特的课程内容设计巧思满足学生在“听、说、看、动手、逻辑性”五大方面的学习需求。
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地反馈,通过真实的课堂体验保证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当前所学知识点。其次,确保知识点及课程内容设计的普适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所有的知识点及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中,配合课后练习及阶段性评估,考核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考核学科老师的授课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扎实掌握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点,还培养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
针对课前预习环节,学校专门配备了专业学科助教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利用作业时间、晚自习时间对第二天所学进行预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英文单词的预习,初高中阶段则是知识点的预习。
目前,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已形成了一种“课前预习、课中充分参与、课后分层评估”的教育模式。
融贯中西!培养全球视野的中国人
在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校长池铮铮看来,国际教育需要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这就要求国际教育是融贯中西的,使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
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去发现中西课程中的各自优势与同工之妙,给学生未来的主动发展树立深厚的文化根基,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学校十分重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并将母文化融入课堂,设立完善的中国文化课程体系。在青岛新东方双语学校,能系统学习中国的文史哲经,在文化方面还细化到语言文学、人文学科、艺术体育、劳动拓展、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让孩子明白我们从何而来,向何生长。
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图谱,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提升认知的层次,站在更大的格局上规划自己的人生,全方位提升孩子的道德思想与学习能力。
中西方多元文化交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背靠集团的资源体系
创建“本土化”素质教育发展路径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